赵卫 官方网站

http://zhaowei.zxart.cn/

赵卫

赵卫

粉丝:6746

作品总数:17 加为好友

个人简介

赵卫,1957年生于北京,198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国画院常务副院长,享受国务院专家政府特别津贴,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详细>>

艺术家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

留言板

艺术圈

作品润格

书 法:

国 画:元/平尺

匾额题字:

拍卖新高:

联系方式

艺术家官网负责人:小张

邮箱:artist@zxart.cn

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

得之冷峻

——赵卫画作读感

 

邵建武 / 

 

结识赵卫,读他的画作,已有多年了。临到写他时,我才找到那个维系着他人生与艺术的结,这就是冷峻。

 

这里的冷,不是冷清,而是冷静,是一种行为类型与情感、情绪的表达方式;这里的峻,不是险峻,而是严峻,是一种思维类型与理性的组织手段。

 

冷峻是赵卫人生的主要支点,冷峻是赵卫艺术的基本格调。赵卫和他的艺术不等于冷峻,但得之冷峻。

 

1957年,赵卫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父母都是学理工的。一个艺术气氛并不浓厚却充满着思辨气息的家庭,竟然使赵卫出脱成为了当代中国画坛中一个虽不辉煌、但毕竟独特的存在,这不能不令人揣摩。

 

思辨之于艺术,犹如水之于舟,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赵卫的实践证明了思辨之于艺术、之于艺术家的作用—不可或缺的作用、画龙点睛的作用、标新立异的作用。当然,当中国画坛也不乏反证:以理性取代感觉、以思辨冲击情绪,致使许多艺术家及其作品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痛苦地喊着口号。

 

 

赵卫 《行云何处》

 

赵卫的成功在于他自觉而又适度地把握了思辨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与分寸:思辨是创作前的推敲和创作后的检讨,绝不让逻辑插足于“笔走墨泼”之间。

 

赵卫的成功在于他准确而又适时地把理性的思绪和其他文化的积累,转化为可以进入创作状态、可以引发或培养灵感的东西,这就是性情。

 

生活和历史给赵卫提供了一种虽然无形但却强劲、且无处不在的压力,逼迫他走向内在、走向藏蓄。一个被压抑的灵魂,虽然希冀突破、虽然偶露峥嵘,但其命运总是与孤寂同行,突破前如此,突破后,热闹了一阵子,又将如此。

 

生活中被人压抑、被赵卫自己按捺的东西,在艺术中找到了爆发口。缠绕着赵卫人生的那些东西,也缠绕着他的作品。就像赵卫自己说的:“冷寂和孤独总伴随着我、伴随着我的作品,不管怎么努力排遣,也躲不开、抹不掉。”

 

思辨的习惯和孤寂的心境积叠交融,从而形成了赵卫及其作品的个性—冷峻。

 

 

赵卫 《六月清凉绿树荫》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学画起,赵卫临摹过许多人的作品:黄公望、四王、石谿、石涛……到1984年,他又认准了张仃先生的焦墨艺术。

 

张仃先生的雄强与宽厚令他仰慕。

 

焦墨艺术的苦涩和他内心的冷峻一拍即合。

 

但他自知,他缺乏张仃先生深厚的历史感;他自觉无力叱咤风云、无力纵横古今。或者说,从他师从张仃先生那天起,他就着意师其心,而不师其行;他就图谋不轨—摆脱先生。当然,这与张仃先生独特的“引路而已”的为师之道有关。

 

张仃先生一样,赵卫较多地选择北方山水,倾向于北国的静穆与苍茫。张仃先生笔下的作品总洋溢着对生活的热望、洋溢着对理想的追寻;痛苦与欢乐总以鲜明的力度为节奏,相依相傍,或相反相成。静穆与苍茫之间,涌动着一股雄强的生命力。赵卫笔下的作品,难得有耸动的情绪、难得有放纵的笔墨。密点、短皴、促线,既是他对北方风情的一种把握—碌碌度日、质朴拙言,又是他内心世界的一种透露—欲说无言、静观生变。静穆与苍茫背后,是一双忧郁、审视的眼睛,一双冷峻的眼睛。

 

张仃先生多以名山大川为对象,以景仰之情一展大自然的造化之神奇、之磅礴、之威严、之诗意盎然;赵卫则以普通景物为摹写对象,几只山羊、一个牧童、一架土石坡、一片高粱地、几眼破窑洞,就像他儿时的朋友,彼此平等,彼此知根知底,相濡以沫。这无疑与赵卫的冷峻天性相关:有什么比寻常景物更寂寞和更耐得住寂寞的呢?有什么比寻常景物更沉着和更长于沉着的呢?受现代艺术的影响,赵卫张仃先生一样,作品多为满幅构图,用整体的形式表达整体的思索。不过,张仃先生多以中锋走笔、长线勾勒、不染少擦,山水之间多烟云之气、多流动感、多诗意,于浑厚中透灵动。赵卫的积点、积线、积染,层层叠叠、密密麻麻,不追求物体各自的完整性,而追求情绪的连续性、思索的连续性,于朦胧含混中寻找透明、强调内省。如果说,张仃先生更多地把现代意识浸染进历史的过程中的话,赵卫则更多地把现代意识对应于历史的结论(自己的或者别人的)。赵卫的作品固然不如张仃先生的作品从容大度,却以其缜密而凸出于同龄画家之间,这不能不归功于他的冷峻;而沉不住气(对人生也罢、对艺术也罢)使得许多中青年画家事倍功半。

 

 

赵卫 《绿荫清正》

 

赵卫的画题大多为纪实性的。日常生活、平凡琐事,记录之、纪念之。和传统画题相比,这类画题不乏举重若轻的幽默感。但是,这在当今画界,已成风采,不甚新鲜。即使是他的那些情绪性画题,如《又是秋风》、《岁岁红粱》、《秋水无声》等,虽不乏诗意,但又与他的画风似有隔膜。我也欣赏赵卫以民歌题画。大学读书时,赵卫一度倾心于民歌、民谣;如今用来,便不是一般常见题画诗句那样牵强、那样简单。乐天,也即苦中求乐、以苦为乐,是中国民歌的主要特征。赵卫的题画民歌不是这一类。他选择的爬山调、信天游、吴歌,多以凄婉之情感人,这不仅与他静穆苍茫的画风相配,也与他的冷峻气息相应。凄婉的情调总是与缠绵往事有关,对往事的缠绵总是与沉静的思索有关,而沉静的思索之外化,便是冷峻。

 

近3年来,赵卫在焦墨淡彩中加入了醒目的石绿和藤黄。开始,可能是受云南西双版纳风情的影响,以石绿碎点补充画面,纯然是写生所得。最近,他较多地将这些浮露的碎点转为粗放的笔触和渲染,由此招来了一些非议:变法而误入歧途。我以为,他这是走新路而不够成熟。这种不成熟并不是赵卫对这些颜色认识得不准确,而在于他想走一条僻静的小路,就像几年前他选择焦墨一样。在赵卫看来,一种颜色便是一种独立的绘画语言,一股具有个性、能和别的绘画语言产生冲突的力量。由此,而在画面上制造矛盾、继而解决矛盾,造成新的平衡、新的意境。为此,赵卫即使从头来,也是值得的。

 

就像我们必须尊重传统而又必须甩开传统一样,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昨天而又必须甩开昨天。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赵卫已经成名,但他自知也自信来日方长,需要不断地超越别人、超越自己。从理论上认识到这一点是容易的,将之付诸实践则难。赵卫正在这样艰难地跋涉,我们应当给他加油。

 

 

赵卫 《正道中流》

 

赵卫目前的尝试是艰难的跋涉,一点儿也不过分。静穆苍茫是一种较高的美学境界。赵卫曾经以焦墨淡彩达到了这个境界,这不易。但是,从焦墨淡彩抵达静穆苍茫之路应该说虽不平坦,但也不崎岖;而要从焦墨重彩,特別是石绿、藤黄这些难以相处的色彩抵达静穆苍茫之路,绝对是坎坷不平的。所以,如果赵卫完成了这个使命,就不仅是他本人变法的成功,还可以说是一种具有美学意义的创造。在这里,我又发现了赵卫张仃先生的一个共性:给自己出难题。

 

赵卫尚未克服这个难题之前,我想提醒他:必须发挥你的长处。在考虑色彩之间的视觉关系乃至情绪关系的同时,不要忽略它们之间的文化关系。也就是说,你必须继续冷峻。